IRITA專一純粹保養
保濕精華選錯越擦越乾?成分這樣挑才對

保濕精華選錯越擦越乾?成分這樣挑才對

Nov 05. 2025

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種經驗?換了新保濕精華,原本期待能讓肌膚水嫩透亮,結果擦了幾天反而覺得越來越乾、甚至緊繃脫皮?其實問題不一定出在你的膚質,而是保濕成分選錯了!

 

許多人以為只要擦保濕產品就能補水,但不同分子大小、結構與機制的成分,會對肌膚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;所以今天就要帶你解析:為什麼有些保濕精華越擦越乾、哪些成分才是真正能幫助鎖水、修護角質層的關鍵,讓你的保濕力能真正發揮作用!

 


▋為什麼越擦越乾?原來是保濕鏈斷了!

 

當肌膚越保養越乾,很多人第一個念頭是:「是不是我皮膚太乾了?」

 

但事實上,問題常常出在保濕鏈斷裂,保濕分成三大機制:補水、鎖水、修護屏障,但要是產品只著重在補水,卻缺乏鎖水與屏障修護的能力,水分就會在短時間內蒸發,造成假性保濕,也就是呈現當下水潤,幾小時後卻更乾的情況。

 

此外,部分標榜清爽型或添加高濃度酒精、酸類的保濕精華,也可能讓肌膚角質層的油脂屏障受損,導致水分更容易流失,尤其在換季或使用高濃度酸類產品的人,就可能會讓肌膚乾荒的情況雪上加霜。

 

 


▋三大保濕成分,補水鎖水修護都要有

 

保濕精華的效果取決於配方中「補水、鎖水、修護」三大機制是否完整。以下幫你整理常見成分與作用原理,簡單就能一次看懂:

 

保濕

類型

代表成分

功能說明

補水

成分

◾玻尿酸

甘油

PCA鈉

屬於吸水型成分

能將空氣與角質層內的水分吸附至肌膚表面,使肌膚即時水潤。

鎖水

成分

神經醯胺

角鯊烷

乳木果油

屬於油脂型成分

在肌膚表層形成保護膜,防止水分蒸發。

修護

成分

泛醇(維他命B5)

EGF

積雪草萃取

幫助受損角質層修復,恢復皮膚自我鎖水能力,強化屏障功能。

 

要讓肌膚真正保濕,三者缺一不可,單靠高分子玻尿酸只能瞬間補水,卻鎖不住水份;而要是只用油脂鎖水卻沒有補足水分,也會讓肌膚「油包乾」。最理想的組合是:先補水、再鎖水、最後修護,讓保濕變成立體式的保濕防禦網。

 

▋不同膚質該怎麼挑?挑選重點大不同

 

想讓保濕精華發揮最大效益,除了看成分,也要依膚質選擇適合的質地與濃度:

 

1. 油性肌/混合肌:
選擇清爽型保濕精華,含有小分子玻尿酸或PCA鈉,補水速度快且不黏膩。避免含高比例礦物油或厚重乳脂的配方,以免悶出粉刺。

 

2. 乾性肌/敏弱肌:
搭配使用含神經醯胺、B5、角鯊烷等修護型保濕精華油或精華乳液,幫助重建角質層結構,如果常有脫屑緊繃,可搭配乳霜加強鎖水。

 

3. 熟齡肌/乾燥細紋明顯:
除了補水,更要補油與活化,可選擇含有Q10、胜肽、EGF等成分的高效保濕面膜或水凝膜,促進肌膚更新與彈性。

 

 


4. 痘痘肌/酸類使用者:
保濕是穩定肌膚關鍵!建議使用無酒精、無香料、含B5或積雪草的配方,減少刺激並提升修護力。

 

【IRITA小提醒】

保濕精華不該單打獨鬥!正確的使用順序是「化妝水→精華→乳液/乳霜」,這樣才能將水分與營養層層封住。

 

▋清爽不代表保濕!避開三大踩雷陷阱

 

保濕精華擦起來「清爽不黏」不代表就真的保濕得好!很多人追求使用時的輕盈感,卻忽略成分可能暗藏陷阱,想讓保濕精華真正發揮效益,先避開以下這三大常見錯誤觀念,才能穩定膚況、鎖住水分不流失。

 

陷阱一:清爽=保濕?錯!
許多標榜「清爽無油」的產品添加大量酒精或揮發性矽靈,擦起來雖清透,實際上容易帶走皮膚表層水分。

 

陷阱二:高濃度玻尿酸=保濕更強?不一定!
玻尿酸分子太大時只能停留表層,反而形成「黏膩卻不吸收」的假象,建議選擇小分子玻尿酸或大小分子並用的複合玻尿酸,才能達到深層補水效果。

 

陷阱三:敏感肌也能用含酸類保濕?要注意濃度!
部分保濕精華會添加果酸、乳酸作為溫和代謝用途,但對角質層薄弱者反而刺激,建議避開或改用含B5、神經醯胺的穩定型精華。

 

掌握保養順序,讓保濕力加倍滲透

許多人以為只要擦上保濕精華就能解決乾燥問題,但其實「使用順序」才是保濕是否發揮功效的關鍵。保養程序就像蓋房子一樣,地基打不好,上層再多也不穩,正確的步驟能讓有效成分被完整吸收、鎖水力倍增。

 

第一步:溫和清潔,保留角質層油脂
洗臉時避免使用含皂鹼或強去油配方,過度清潔會讓皮脂膜被洗掉,使肌膚更乾,選擇胺基酸系潔顏乳,能兼顧潔淨與溫和。

 

第二步:化妝水開路,調理吸收力。
化妝水的功能不只是「潤濕」,而是幫角質補水、軟化,讓後續精華更容易滲透,建議用化妝棉輕拍或濕敷 30 秒,打開肌膚通道。

 

第三步:保濕精華深層補水。
在肌膚仍微濕時塗抹精華,吸收速度最快。乾燥部位可局部加強疊擦或搭配精華油,提升滋潤力。

 

 


第四步:乳液或乳霜鎖水封存。
這一步是保濕的關鍵「防護層」,利用油脂形成薄膜,防止水分流失,乾性肌可以搭配精華油後再使用乳液或乳霜、油性肌則可用輕質乳液。

 

第五步:白天加上防曬保護。
紫外線不僅會造成曬黑、老化,也會破壞角質層結構,導致水分加速蒸散,再好的保濕,若沒防曬,許多的保養都會只是白做工。

 

保濕不是一瓶精華的事,而是從了解肌膚需求開始,選錯成分的保濕精華不僅無效,還可能讓角質層受損、越擦越乾。與其有品牌迷思,不如好好讀懂成分標示,確認是否兼具補水、鎖水、修護三要素。

 

當你補對了水、鎖得住水、修好了屏障,肌膚才能真正穩定透亮,不再陷入「擦越多越乾」的惡性循環,讓保濕成為肌膚每日的療癒儀式,也讓每一次的吸收都成為養分的累積。